0 陈君华老师写作文章——“自知之明”究竟是什么意思-管理类专硕辅导资料-考研辅导-时代博思·汕头橙啦-汕头考研培训·汕头公考辅导
联系电话:18924776010 肖老师
18125126010 陈老师

考研辅导

写作

分享到:
陈君华老师写作文章——“自知之明”究竟是什么意思

根据以下材料,自拟题目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。晋代有一位雕塑家叫戴造。他雕了一个寿佛像,高一丈多,精致魁伟。一时称誉之声灌耳。但他自感不足,为了广泛听取真实意见,他大开庙门,让人参观品评,自己则躲在佛像锦帐后暗听意见。据此,又花了三年时间进行修改,使这尊佛像成了传世之作。

如果有同学根据上述题干,把自己的文章立意为“人要有自知之明”,请问,这样的立意是否扣题?或者它根本就是走题的?对此,各位同学在课堂上各执己见,争论不休。下面我试图通过自己的分析,来解决这样的争论。

不过,在阅读我接下来的分析之前,还是请你自己先思考一下,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回应,这样说不准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下面的分析,也说不准更能发现我的分析隐含的问题。

 “自知之明”是什么意思?字面上看,只要是一个人对自己有个准确客观的认识,就都算他是有“自知之明”。具体来说,不管是对自己的优点还是缺点有准确客观的认识,应该都算有“自知之明”。

但是,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,如果只涉及到优点、没涉及到缺点,我们一般就不会使用“自知之明”这个词。比如,有一个名叫陈君华的人,他知道自己的口才不错,能说会道,所以他选择了做老师。这个时候,我们就会因此说“陈君华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”吗?好像不太会,我们总觉得这样说有些别扭,不太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。为什么我们不这样说呢?是不是因为“自知之明”这个词总要和对自己缺点的认识有关呢?对此,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:“自知之明”可以涉及到对自己优点和缺点的认识,但无论如何,必须要涉及到对自己缺点的认识。

具体来说,根据我们的概括和总结,“自知之明”大体有下面这样两种基本用法:褒义的和贬义的。

①褒义的用法。基本意思是,自知不行,所以主动放弃,这个时候我们就表扬他“有自知之明”。比如,“陈君华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,有好几次做官的机会他都主动放弃了,因为他知道他耿直的性格不适合做官。”

②贬义的用法。基本意思是,某个人其实在这个方面不行,这件事做得不好,但他自己却觉得自己很行,做得很好,所以我们批评或教育他说“要有自知之明”。比如,“陈君华的课其实上得很烂,但他自己觉得上得很好,所以,有人背后感慨:人啊要有自知之明。或者有人站出来批判陈君华说:你要有点自知之明。”

可见,这两种用法,不管是褒义还是贬义的,都涉及到对自己相应方面的缺点、无能、不行的认识。

现在回到上述题目上来。在上述题干当中,很显然,戴造没有因为有自知之明而主动放弃什么自己不擅长的东西,所以我们不能在这个意义上表扬他,说他有“自知之明”。另外,戴造也没有因为无“自知之明”而自以为是地坚持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完美的,因此不做任何修改和完善,所以,我们也不能在这个意义上批评他说“要有自知之明”。题中的戴造在雕这个佛像时,不是不行,而是很行,一开始他雕出来的作品就是“精致魁伟”,获得了“一时称誉之声灌耳”的肯定,只不过是因为他“自感不足”,所以,又继续倾听大家的意见,再加上三年修改,所以成就了“传世之作”。综观戴造这一系列的表现,显然不能立意在强调“缺点”、“不行”等意思的“自知之明”上。要问应该怎么立意才最好?我的回答是:“永不满足,不断进取。”

或许有人(假设他就是张三)说,题干当中也肯定涉及到了缺点啊,因为如果戴造最初雕的佛像没有任何缺点的话,他又怎么会“自感不足”、“广泛听取意见”并做“三年修改”呢?所以,按照上面对“自知之明”的“肯定和‘缺点’有关”的解释,这道题还是可以立意为“人要有自知之明”的。——对于上述说法,我们该做怎样的回应呢?

对此,我的看法是:这样说的人表面上有一定的道理,但是很遗憾,这不是题干所要强调的意思。题干并没有说这件作品有缺点,更没有强调这件作品有缺点。相反,题干说的是它的优点,并大张旗鼓地在强调它的优点,说它“精致魁伟”,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。所以,在题干作者“心目中”,它是没有什么缺点的;就算它客观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,但是很遗憾,题干作者在最初写下这几句表扬他的作品“精致魁伟”、“称誉之声灌耳”的话时,没有发现它的缺点,或者就算发现了,他也不认为这是什么缺点。所以,就算这件作品最初客观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,也和题干作者此时想表达的意思无关,也即和这道题目无关。既然题干作者并没有认为戴造最初的作品有什么缺点,我们作为读者,在理解这个文本时、读这道题目时,凭什么硬要把“缺点”塞给题干作者、塞给题干文本本身呢?

其实,在对一道作文题进行审题(或者在日常沟通过程中理解别人的话)时,我们经常一不小心就会犯主观性的错误:把读者自己的意思强加给题干本身。严格来说,审题审题,就应该是睁大眼睛看题干,题干在说什么,我们就跟着说什么;题干在强调什么,我们就跟着强调什么。题干没有的意思,我们就不应该主观地强加,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审题和理解的准确性和客观性。

但是,很遗憾,我们总是会在无意之中以所谓的“读者的逻辑”来替代、歪曲“作者的逻辑”或“文本的逻辑”。在我们这道题目里,“作者的逻辑”、“文本的逻辑”很明显就是:作者和文本本身根本没有说到、没有涉及到戴造作品的“缺点”。如果你像上述张三一样认为“没有缺点,还要修改干吗”,那就是犯了以“读者的逻辑”代“作者的逻辑”、“文本的逻辑”的错误了。这样的主观任意的读题审题的风格是不能鼓励的;这样的打着“理解别人”的幌子,实际上却是在歪曲别人的理解和沟通方式,更是要小心提防的。日常生活中,首先不是去努力客观准确地理解别人的真正意思,而是把自己主观的想象强加到别人的话上,然后振振有词地说“这就是你的意思”——这样会有真正的沟通吗?

首 页    |    关于博思    |    新闻中心    |    考研辅导    |    公考辅导    |    联系我们
Copyright 2014-2015 网站设计制作:比豪网站
地址:广东省汕头市金砂东路129号金信大厦B栋907 备案号:粤ICP备14058123号
咨询电话:18924776010 肖老师(微信同号) 18125126010 陈老师(微信同号) 咨询QQ:1281050154 邮箱:bosss_st@163.com